他自私自利趋炎附势,堪称唐朝最无耻的诗人,却用10字感动无数人
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
每个在漂泊在外的人,总会不经意地想起自己的故乡,那里有着最亲最爱的人。
故乡是根,只要它在,你便有来处,也有归途。
人老了要落叶归根,埋骨家乡;发达了要衣锦还乡、造福一方;混得不好,很多时候也是说无脸见爹娘……
从古至今,在思乡念亲这一领域,无数文人墨客,创作了大量诗词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最自然的感情,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的不朽名篇。
其中初唐诗人宋之问的一句“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”,把久别故乡游子归返家园时,那内心矛盾复杂心理情绪,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说起作者宋之问,那就有很多话说了。他是初唐诗人,又名少连,字延清,素有诗名。
据史书记载,宋之问尤善五言诗,当时无能出其右者,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,五言律诗在他的手上更臻完善,和初唐诗人沈佺期,合成为“沈宋”。
宋之问19岁时就进士及第,只是出任底层官吏。武则天时,宋之问丧失文人风骨,巴结武则天男宠张昌宗、张易之兄弟,不光做枪手替他们写文章和奏折,甚至下贱到一个堂堂命官竟然还为二人倒尿壶。
有付出就有收获,如此不要脸,宋之问也入了武则天的眼,得到了相应的回报。
宋之问很快被提拔为正五品的学士,一时间出入侍从,圣眷隆厚,官运亨通。
据秘史记载,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还想和武则天发生点超越君臣之礼的事。
有一次,武则天在看到宋之问写给自己的“明河可望不可亲,愿得乘槎一问津”的诗句时,可能心里多想了,于是深夜单独召宋之问入宫。
但不知为何,二人没发生什么,很快宋之问就出宫了。
后来我们从第三者口中略知一二,有一次武则天向身边侍女抱怨道:小宋这个人才华是有,而且长得也不赖,但一开口离得近了就能闻到那大煞风景的口臭味。
宋之问这件事未能如愿,但武则天对他还是很不错的,甚至有“龙门夺袍”的诗坛故事,总体而言,宋之问在武周一朝日子还是过得非常惬意的。
人无千日好,花无百日红。神龙元年(公元705年),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“神龙政变”,唐中宗李显复辟,恢复李唐天下。
到了这时,武周势力自然要被清算,宋之问就被流放到了泷州(今广东罗定)任参军,也就是当地驻军一个小小的参谋。由于岭南环境太差,条件恶劣,宋之问在神龙二年,便偷偷跑回洛阳。
他途经湖北襄阳汉江时,临近故乡加之又是私自潜逃,内心百感交集,便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。
《渡汉江》
岭外音书断,经冬复历春。
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
当时岭南交通不便,自己贬谪当地与家人音信断绝已久,掐着日子算已经是过了一个冬天,又过了一个春天了。
开头十个字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,有空间的阻隔,有时间的漫长,更能读出其遭受的精神痛苦。
自己离家乡越近按常理来说应该越开心,但他却用了一个“怯”字,顾名思义,是心里有点害怕、胆怯。
原来是他未有赦令,私自离开贬地,这在当时是法律绝不允许的情况,这种事情的后果被抓住可能是杀头的风险。
所以当他跨越万水千山,冒着极大的风险,终于临近故乡,他才会担忧,他才会“情怯”。
因为心里的“怯”意,他看着有人从家乡方向走过来,他必须要躲躲闪闪,他不敢多问,因为怕被发现自己这个带罪之身。
现在很多人的观点是游子离家这么久,怕得到家里不好的消息,所以才会有这么矛盾。
宋之问这首诗很好的凝练出游子远归家乡时内心那激动、不安、畏怯的普遍性矛盾情感,吟咏出人类心灵的良善韵律,让读者深感共鸣,以至于千百年来传唱不衰。
如果没有发生后面的事,史书记载宋之问可能就是一个阿谀奉承又胆小惜命的臣子。
但他回到洛阳之后的所作所为,让他彻底钉死在历史耻辱架上。
私自逃回来的宋之问不敢回家,幸好被好友张仲之冒着大风险收留,才让他有个落脚之地。
岂料宋之问非但不承情感恩,反而为了自身利益,恩将仇报向武三思告发张仲之,害得张仲之全家被杀。而他就靠着出卖好友的小人行径,被提拔为鸿胪主簿,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。
他也不怕世俗眼光,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,总之就是墙头草,随风倒,谁得势力,就向谁示好。
武三思被杀后,他去舔权势滔天的太平,太平公主失势后,他攀附安乐公主。
如此一个彻头彻尾,蝇营狗苟、卑鄙无耻的小人,即使是才华天高,也必会被世人所唾弃,自然不会有好下场。
宋之问先是被贬到浙江越州任职,唐睿宗李旦即位后,又接到了流放钦州(今广西钦州)的旨意,到了唐玄宗即位,李隆基亲自下了赐死的命令,最终沦落到客死他乡的凄惨下场。
宋之问之名,也因“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”这句被后世传唱不绝的诗而唾骂千年,真是一种讽刺。
人啊,看来还是要行好事,做好人,毕竟功过是非,自有后人评。
END
图片来源于网络
白居易酒后写下一首禅诗,三言两语就道出了人生真谛,温暖了人心
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